從誕生的那一天起,蘇-35及其早期改型蘇-27幾乎就是“矢量機動”最著名的“代言人”。它的一對發動機擁有可360度全向旋轉的矢量噴口,可以做原地筋斗、鐘擺、懸停、落葉飄等花活兒,看得人們眼花繚亂。西方直到同樣採用了矢量技術的F-22出現,才擁有匹敵蘇-35的超機動能力。
  不過,近年來,有一派軍事專家和軍迷認為,F-22、蘇-35、蘇-30MKI、米格-29OVT等在航展中表演各種好看、誇張的矢量機動,其實是中看不中用,因為這些動作都是在低速狀態下做的,而且損失很大能量,無論你怎麼轉怎麼翻,都很難逃脫現代化空空導彈和地空導彈的“魔爪”。
  徐勇凌對此觀點不以為然。“沒有矢量發動機的四代機,盤旋一圈,最快也要10多秒20秒,而矢量戰機只要兩三秒就能掉頭180度,能量損失其實比普通戰機少得多。”
  他具體分析道,“在近距離格鬥中,普通戰機如果發現身後有敵機,你轉一圈,對方導彈已經發射出來了;而在被咬尾時,矢量戰機就有可能在敵機對自己構成發射條件前,把機頭指向敵機並搶先發射導彈,同時,敵機看不見本機尾噴管這個大輻射源,也降低了被紅外導彈擊中的概率。”
  另外徐勇凌還透露,矢量機動對規避導彈也大有好處:“因為戰鬥機的速度太快,導彈打飛機要有提前量,要連續計算目標運動軌跡。矢量戰機瞬間能改變運動方向,一轉眼就掉頭走了,來襲導彈推測兩秒鐘後目標的位置極易出錯,很容易撲空。”
  因此,在瞬息萬變的空戰中,矢量技術對於把態勢變被動為主動,可謂助益巨大。
  本報記者 屠晨昕
  (原標題:蘇-35的矢量機動在現代空戰中究竟價值幾何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a80vabth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